近日,上海上港确定将更名为上海海港,本该属于合规的中性名,却再次因为名字的巧合以及上港俱乐部与足协主席陈戌源的特殊关系而陷入舆论漩涡,而这一次的争议,是来自内外双重压力。
擦边的“中性名”
体现地域特色、与母公司不重名......“上海海港”四字其实均符合足协规则及工商要求,是合规的中性名。然而,当取队名首字“上”及尾名“港”,将二者连一起时,便又可简称为“上港”,同时,新队名与上港集团内部刊物《上海海港报》如出一辙,如此巧合,难免让外界产生质疑,这是上港俱乐部在打擦边球,刻意而为之?其实,“海港”二字也的确是彰显地方特色的,上海本就是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向来也以海派文化为城市内涵,因此,取名“海港”,无可厚非。但是,俱乐部在起此名时是否存有私心,是否另有算盘则不得而知。
上港更名除了引起外界的争议外,更引发了内部的不满。几天后,上港三大球迷会发布联名信,质疑俱乐部未公布更名流程,同时希望在征询球迷意见后再定队名,而后俱乐部与球迷会之间的协商又不欢而散,“海港”的诞生注定伴随着波涛滚滚。
中性要彻底
当上港高层在14日与球迷开通气会时,俱乐部已经在前一天完成了工商名称注册程序,如此看来,“上海海港”已是板上钉钉,球迷的诉求很有可能石沉大海。
其实,球迷有如此反应也可以理解,不管是否刻意打擦边球,“上海海港”与“上港”之间在字面上存在的巧合确实存在,如果未来某日上港集团撤资,那么这个巧合的名字便很有可能会限制接任者的热情,成为投资的障碍。免费为前任变相打广告?对不起,我不干!
再回顾足协强制中性名的初衷,一方面是要让俱乐部扎根城市,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城市足球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促进俱乐部自身稳定,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减少对母公司的依赖。因此,各投资者应真正从俱乐部长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出发,而不应在名字上执拗于眼前集团利益,擦边的名字难得民心。
另辟商业蹊径
反过来,投资者更应该转变思路,在俱乐部衍生品以及其他周边版位上,加大开发力度,另寻获利途径,增加品牌价值。其实长期以来,国内投资者习惯向俱乐部单向注资,而对于球队商业的开发以及对球迷消费力的挖掘都有所忽略。因此,俱乐部更应以改名为契机,对其他领域加大改革,建立健康的盈利模式,比如对训练基地冠名、丰富衍生品开发,通过社区公益将企业与俱乐部更紧密捆绑等,同时,只有如此,企业才更能得民心,获社会认可。
“中性名”难以避免有阵痛,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俱乐部而言,这是利在千秋的事,更有助于打造百年俱乐部。因此,投资者应从俱乐部本身出发,从长远考虑,创造真正得民心有地方特色的名字。